|
|
|
|
藍廷珍(1663-1729),字荊璞。為藍理堂侄孫,以軍功提任定海營把總,後任溫州鎮標中營遊擊,被譽為“閩浙第一良將”。康熙五十八年春,任澎湖副將,夏秋間又改授為南澳總兵。康熙六十年夏天,臺灣爆發朱一貴起義,藍廷珍奉命入台平亂,戰功顯赫,被康熙帝授予“平臺大將軍”,任閩台水陸提督。平臺後,藍廷珍為臺灣的治理和開發作出重大貢獻,影響深遠。雍正帝譽其為“治台名將”,擢升其為福建水師提督,賜提督府一座,正門對聯曰:“複鹿耳以崇朝韜略奚似管樂,定東都於七日戎機可比孫吳。……(閱讀全文) |
|
|
|
|
藍鼎元(1680~1733年),字玉霖,別字任庵,號鹿洲,福建漳浦赤嶺畲族人。任藍廷珍軍師,寫下著名的平海之策《論鎮守南澳事宜》和對臺灣地理、社會情況資料及治台建議的《東徵集》、《平臺紀略》、《治台十策》。系統地向朝廷提出恢復“官莊”、招佃拓荒、寬田賦、弄番地等,為平臺、治台、興台作出卓越的貢獻。清雍正帝譽其為“籌台宗匠”,清乾隆帝看了他的《東徵集》後說:“不愧為籌台宗匠,治台宗匠”。在連橫所著的《臺灣通史》中記載:藍鼎元著《平臺紀略》,其言多有可采。他的著作一大部分被收入《四庫全書》。……(閱讀全文) |
|
|
|
|
|
|
|
藍元枚系藍廷珍孫,由世職隨標學習,先補金門參將,遷龍門協副將,調海澄。又擢臺灣總兵,調金門鎮、江南蘇松鎮,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擢江南提督,乾隆五十一年,臺灣林爽文起義,調藍元枚為福建陸路提督,駐于蚶江一帶接應,當時水師提督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以觀望遷延撤回,即調藍元枚為水師提督,參贊大臣,提兵由蚶江渡海入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到達鹿耳港,隨即與總兵普吉保于四更進兵,前往柴坑仔大武壟,直攻林爽文的營壘,一戰大捷,但不久,即病死於軍中。英年早逝,贈太子太保,諡襄毅,賜祭葬。與其祖藍廷珍同諡襄毅,世稱漳浦藍氏家族的“公孫提督”,“大小襄毅”。 |
|
|
|
|
|
|
|
藍氏祖廟種玉堂重修落成慶典 |
紀錄片《守望畲鄉》
|
藍氏祖廟種玉堂 |
|
|
|
|
|
|
|
評書:藍理將軍(1)
|
評書:藍理將軍(2)
破肚總兵藍理與官潯的故事傳奇 |
評書:藍理將軍(3)
少年的藍理 |
|
|
|
|
|
評書:藍理將軍(4)
初入江湖 |
評書:藍理將軍(5)
藍理投軍 |
評書:藍理將軍(6)
蓝理与妈祖(1) |
|
|
|
|
|
評書:藍理將軍(7)
蓝理与妈祖(2) |
評書:藍理將軍(8)
肚子吃炮彈 |
評書:藍理將軍(9)
康熙皇帝御筆“福”字的故事 |
|
|
|
|
|
評書:藍理將軍(10)
藍理與普陀山藍橋 |
評書:藍理將軍(11)
觀音提籃會藍理 |
評書:藍理將軍(12)
普陀山護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