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光寺

    天津海光寺,原是津門名刹,遊覽勝地。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由天津鎮總兵藍理在距天津老城南門三裏的官道東側(今和平區南京路與南門外大街交匯處東北側,南門外大街以東,多倫道以南,萬全道以西,南京路以北的合圍區域)修建而成的。咸豐八年(1858520)英法聯軍進犯天津,脅迫清政府在海光寺正殿簽訂《天津條約》。海光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劃歸天津日租界。

    光緒二十六年(1900)海光寺毀於八國聯軍炮火。隨後日本侵略軍佔領並在廢墟上建造兵營。1903年做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部,日軍天津憲兵隊也在此駐紮,日本侵略者在這裏策劃侵華陰謀。

楊柳青年畫中的海光寺

 在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有兩幅名為《天津圖》的楊柳青年畫。我對其中一張尤感興趣,印象久久不能抹去。

 年畫畫的是19世紀70年代舊天津城南的一部分,前景建築物為海光寺。海光寺在天津城南三裏,原名普陀寺,說為康熙四十五年(1706)天津總兵藍理所建,請詩僧成衡為住持。據說藍理還是清代在天津地區推行水田的第一人。藍理,字義甫,福建漳浦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調天津總兵。他生於南方,見京城附近產米無多,而天津放眼一望都是平原,認為可以開河引水來種植水稻。因而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十一月上書朝廷,奏請于天津等處開墾水田。在經營過程中,藍理遇到不少困難。開闢水田,就要大力疏通管道。當時在水田區域內,尚有不少墳墓。藍理的母親 “深恐溝渠為塚墓患”,心情不暢。藍理遂“親閱郊原,而塚墓無患”。藍理推行水田獲得了初步的成績,康熙聽到這個情況也非常高興,遂把這部分土地賜給藍理,並“錫名藍田為世業”。從此,天津城外這一大片土地就叫做“藍田”,並一直沿襲到清末。年畫海光寺周圍大片的水田就是“藍田”。

 畫中,天津城南門及南城牆掩映於千萬戶煙塵之中。看海光寺以東標為“盧家莊”,查閱《天津市地名志·和平區》有蘆莊子,“泛指原天津城南窪一帶,蘆葦叢生”,為沼澤地。是否“盧家莊”就是“蘆莊子”,還需進一步考證。東面遠處有一條大道,名曰“海大道”,是從海河馬家口通往大沽海口的大道,今大沽路是其一部分。隔一條路標為“梁家園”,今大營門一帶,今南京路與台兒莊路交口尚存梁家園閘。

 年畫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在海光寺後部高聳的煙囪廠房,這就是馳名中外的海光寺西局。1867年,清政府在海光寺開設“天津機器局(西局)”,這是我國北方最早出現的具有現代規模的機械工廠,也是當時清軍新式軍火的總匯之處。分設鑄鐵廠、錘鐵廠、鋸木廠、洋槍廠,試製出鏹水、水雷、雷管等。新設的機器廠,自行製造車、刨、鑽等機床。全廠“每日卯正上工,酉初停息,由氣機管放氣為號,響聲遙聞數裏”。該局於光緒六年(1880)製造出類似潛艇的水底機船。據海軍史專家稱,當時世界上潛艇研製剛剛成功,海光寺局即能成功仿造,實屬非常之舉。

 年畫海光寺之南之東有壕牆、壕溝。據史書記載,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派統兵大臣、親王僧格林沁來天津加強海口防禦。咸豐九年(1859)其上奏雲:“待集兵船,乘我不備,突然內犯,大不可不嚴加防範!”在以後的奏摺中說:“天津為緊要重地,亟應設法嚴防。揆之地勢,亦應附城一帶挑挖重濠,築立土城,將四門關廂,圈入重濠,設有警動,守濠即守城,較為得力。”咸豐十年(1860)春,開工挑挖壕溝,以挑挖的土來作牆子,然後設門,當時圍牆中間設了六個“營門”。據清同治九年(1870)《續天津縣誌》記載:“築建濠牆,距城裏餘至五六裏不等,營門凡十一(另說十二個)。東沈家莊,東北錦衣衛橋、窯窪,北玉皇廟,西北佟家樓、校軍場,西善慶庵、三官廟,南海光寺,東南梁家園、行宮。圍長共三十六裏,濠如之。”年畫中東面有營門,即海光門。

 楊柳青年畫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將19世紀70年代的海光寺凝聚在一幅年畫之中,留住了歷史,實在難得。

 

 

楊柳青年畫《天津圖》

作者:張紹祖
 
 
 
 

 

版權所有:藍麗娜  

2005曇花貝葉草庵製作   微信mingjing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