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氏祖廟種玉堂

 種玉堂坐落在漳浦縣赤嶺佘族鄉石椅村,是漳浦藍氏也是臺灣漳浦藍氏宗親的總祖祠。種玉堂種玉藍田之義,始建於明嘉靖二年(1566年)。經過歷次修建、擴建,今日的種玉堂建築面積541平方米,由門廳、天井、廡廊、正堂、兩邊廂房組成;正堂面闊5間,深3間,九架梁加前柱廊,抬梁式結構,花崗石圓柱,鼓形柱礎;明間開大門,次間開小門,大門兩側立青石旋紋門鼓,木鏤花雌虎窗。正堂懸一草書字,有康熙帝禦書之說。祠前有占地222平方米的鋪石大埕,有旗杆石二組,埕前原來有7口圓形池塘,稱七星潭,祠後的小石山上,也有2口水塘,因狀如日月,稱為日月潭。

    種玉堂《藍氏族譜》記載:漳浦藍氏屬炎帝世系,炎帝傳至十世榆罔,有熊國君進貢繡藍一株,此時正值後宮降生一子,便賜以為姓,名曰昌奇。元末,藍昌奇的130世後裔藍邦獻任江西撫州府臨川縣縣令。藍邦獻育有三子,長子藍元晦,二子藍仲晦,三子藍季晦。明初,藍邦獻與長子藍元晦遷居漳浦縣鎮海衛霞美鄉(今漳浦縣前亭鎮莊厝村),次子藍仲晦分居福州,三子藍季晦分居莆田。藍元晦隨父到漳浦定居後,也生有三子,長子藍慶福,分居漳浦張坑(即今赤嶺鄉),為漳浦藍姓種玉堂開基祖,次子藍慶祿分居今龍海市隆教鄉,三子藍慶壽則分居廣東大埔縣湖寮鎮。

兩岸同根同系

 一代又一代,薪火相傳,至明末年間,漳浦種玉堂藍姓已繁衍成一個大家族。隨著人口的大量增加,種玉堂藍姓不但從赤嶺擴展至湖西,更有一批人或隨軍或與人結伴渡海到臺灣。其中,較大規模的遷台有4次:第一次是明朝末年,一批藍姓反清志士跟隨鄭成功到臺灣,當時在鄭成功的軍隊中就有藍鳳、藍登、藍衍等一批藍姓將軍。他們在跟隨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後,便屯兵臺灣墾荒種糧。為表示對祖先和故土的紀念,他們特將墾荒所在地命名為樟普寮,即取自漳浦的諧音。如今在臺灣還有3處:一處是南投市的鳳山裏;一處是嘉義縣梅山鄉安靖村;還有一處是彰化縣社頭鄉。第二次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靖海將軍施琅奉朝廷之命,在平定鄭克爽時,以藍理為先鋒。第三次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在平定朱一貴時,以藍廷珍為提督;第三次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平定林爽文時,以藍元枚為提督。在3次平定臺灣時,每次都有一批藍姓族親隨軍到臺灣。其中一大部分參戰的藍姓將士,看到臺灣土地肥沃,雨量充沛,人口稀少,且土地大量荒蕪,在戰後便主動留在臺灣。據臺灣裏港藍姓族長藍家芳介紹:早在藍廷珍平臺時,其部下藍姓兵士有百余人不願意回大陸,便在此地落籍。隨後,這些留居臺灣的拓荒者在每次回鄉探親時,也有再組織宗親到臺灣開發。

    就這樣,在臺灣的種玉堂藍姓聚族而居,生息繁衍,不斷擴展。其中,單是列為藍鼎元後裔的,至今就數以萬計。據《臺灣姓氏研究·藍氏姓考》記載:清代,藍氏族人渡海來台者以福建漳浦為最眾。……康熙末年,藍鼎元後裔定居在今之屏東裏港,後裔繁盛,為當地望族。雍正四年,其族人藍仲,入墾今屏東東港。乾隆年間,藍愛入墾今台南東山;藍寒入墾今之南投鎮;藍承開、藍略兄弟入墾今之苗栗竹南;藍歡入墾今之新竹;藍宗、藍員入墾今之桃園市;藍正入墾今之桃園大溪;藍引入墾今之臺北市湖區,其長子藍士員仍居內湖,其次子藍悅、三子藍星後移居宜芝之羅東。嘉慶年間,藍仕元遷居今之台南市;藍傑入墾今之桃園中堤;藍敕入墾今臺北之雙溪;藍令入墾今之羅東。

    如今,在臺灣,藍姓宗親已有5.6萬多人,他們分別居住在臺北、高雄、宜蘭、屏東、南投、桃園、金門、新竹等9個縣市。這些藍姓宗親,大部分屬漳浦種玉堂藍氏的後裔。

藍氏人才輩出

  種玉堂藍氏人才輩出,史上素有藍氏多將才五代一品的盛譽。特別是從清朝起,種玉堂藍氏家族先後湧現出數十名文武將官。特別是被臺灣文獻委員會列為對臺灣早期開發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藍理、藍廷珍、藍鼎元,被稱為藍氏三傑,他們對祖國的統一,臺灣早期開發、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

 藍理(16491720年),系種玉堂 藍氏第十三世。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藍理任右營遊擊,率領福建水師先鋒艦隊征戰臺灣鄭氏軍隊。在攻打澎湖的戰鬥中,藍理的肚子被炮彈炸破,在腸子都流出來的情況下,仍帶領士兵勇敢作戰。澎湖一戰,鄭軍歸順,國家實現統一,藍理為平定臺灣立下赫赫戰功。為表彰他的功績,康熙帝兩次為藍理題寫禦榜文:所向無敵勇壯簡易。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帝在召見藍理時,仍念念不忘他拖腸血戰之功,還關心地察看他肚子的傷處。在藍理死後,康熙帝特賜聯:銅柱海疆曾著績,鐵衣戎略夙知名。藍廷珍(16631729年),種玉堂藍氏第十五世。曾任澎湖副將,在臺灣提督施世驃亡故後,藍廷珍奉令暫理提督印務,駐台處理善後事務。治台期間,他針對朝廷制定的劃界遷民政策,提出對臺灣百姓採取教化的辦法,鼓勵百姓開拓荒地,使地盡其利,人盡其力。同時,推行保甲、團練等制度。對臺灣的社會安定,防止外敵侵犯,為臺灣的治理和開發作出重大貢獻。是清初定策經略臺灣的功臣。藍鼎元(16801733年),種玉堂藍氏第十五世。任藍廷珍軍師,寫下著名的平海之策《論鎮守南澳事宜》和對臺灣地理、社會情況資料及治台建議的《東徵集》、《平臺紀略》、《治台十策》。系統地向朝廷提出恢復官莊、招佃拓荒、寬田賦、弄番地等,為平臺、治台、興台作出卓越的貢獻。清雍正帝譽其為籌台宗匠,清乾隆帝看了他的《東徵集》後說:不愧為籌台宗匠,治台宗匠。在連橫所著的《臺灣通史》中記載:藍鼎元著《平臺紀略》,其言多有可采。他的著作一大部分被收入《四庫全書》。

    藍氏三傑外,還有在清乾隆年間任臺灣提督的藍元枚及藍誠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臺灣最近解密的檔案中,記載有在抗日戰爭末期,藍鼎元的第9代孫女藍敏在聞知盟軍準備將臺灣作為與日本軍隊進行決戰的主戰場的資訊後,即隻身北上到四川求見當時國民黨要員戴笠,請求他做美國人的工作,不要將臺灣作為與日決戰的主戰場。盟軍最後真的沒有將臺灣選擇為與日決戰的主戰場。這其中是不是藍敏一人所為,檔案中沒有記載。但藍敏請求戴笠一事是真的,盟軍沒有將臺灣選擇為與日決戰的主戰場也是真的,臺灣避免了一場因此而帶來的大破壞也是真的。   

 

 

 

 

 

 

 

 


 

版權所有:藍麗娜  

2005曇花貝葉草庵製作   微信mingjing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