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灵光复妙丽
    ——蓝丽娜山水读后

刘曦林

大约在十多年前,畲族女画家蓝丽娜的漆画《三角梅开了》以其清雅的格调、富有节律的形式受到专家们的好评,并很快入选《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品选》。当年,笔者被委任为该画册主编之一,对此画始终未曾忘怀,一件佳美的画作一旦打动了你的心,便永远刻在你大脑深处的审美记忆之中。

相隔数年,蓝丽娜又以一件更加新颖的多面体漆画入选《中国美术60年》,应该说,只有具备相当艺术水准的作品方能载入这两本大型史册。

我一直以为,她仍然沉浸于镶嵌、研绘、磨制她故乡盛行的漆画。没想到,近年她又朝中国画、油画山水转化了去,却巧妙地将漆画撒粉、研磨的工艺特技糅入宣纸和画布,仿佛是漆画、中国画、油画化合的边缘艺术于画坛独树一帜。我敬佩这位畲族女画家的智慧,也许她不仅是中国第一位举办漆画个展的女画家,还应该是畲族文化史上第一位多能的女画家,记录在畲族和整个中国的新《玉台画史》上。

最近我才知道,蓝丽娜谦诚地信奉着佛教,法名妙丽居士。我虽不懂佛门奥秘却尊重佛教,从她的画里我仿佛看到了一束佛光,与山水清音相伴,与红日彤云辉映。观其画,如眺层峦,满目苍翠;如临悬瀑,心胸荡然;如阅心经,回思色空之理;如闻雅乐,品高山流水之味,均远离尘世的繁嚣,寄托着她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均以其真情入画,故能感于中,形于外而感于人也。她像所有佛门弟子那样倾心于大自然,这使她自然而然地在艺术上也以造化为师,然而又不拘泥于某山某水,而是将那青山绿水、朝露白云化为胸中的意象,放飞浪漫想象的羽翼,任笔墨色彩在宣纸、画布 、木板上喷撒流淌,肌理多变而整体浑然,色墨丰富而意境纯化,仿佛为中国画增添了西画的语汇,又为油画注入了些中国画的气韵,不期然而然地成为中西绘画化合的又一代范例。

蓝丽娜的艺术途程令人自然地想起了主张中西艺术两座大山化合的林风眠。前辈大师提供的历史经验是只有进入这两座大山深处,方能臻于两峰相会别有天的第三座高峰。蓝丽娜是位具有般若智慧和潜心修行素质的艺术家,祖籍海边的她知道大海的远近深浅,祝愿她在艺海扬帆的远航中到达她更加妙丽的彼岸。

 

 

黑夜里舞动火把的巾帼
    ——初识蓝丽娜与她的作品

如果你是一个常怀赤子之心的人,那么你会发现蓝丽娜的画,其实是可以闭着眼睛来欣赏的!

认识蓝丽娜纯属偶然,就在几天前河北道协要在北京市全国政协礼堂举办演出活动。我有幸也随之前往,上午进入礼堂大厅时,恰逢厅内正在举办个人画展。由于上午忙于排练,我只能在一幅题为《圣水》的作品前粗略地扫上几眼。目光虽是短暂,但作品中那饱含激情的如血管中澎湃着不屈的生命力般急速的溪流,却似一位旧时的故人在瞬间为我心灵深处中满上了一盏醇酒!

上午的排练结束后,我便带着这般无酒的“醉意”顾不上吃工作餐(我平时都是喝美了酒便不思茶饭的)就急于想再次仔细的欣赏展厅中的作品(中午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当我急速的脚步声在每一幅展品前沉默时,此刻都仿佛是一次我与作者在通过无声语言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每幅作品虽是寂寞的,但它们却从未有过片刻的沉默,它们在咆哮,它们在呐喊!它们在张显着生命对于理想的激情与坚定!它们之所以寂寞,是因为都市中那一颗颗浮躁的心,是无法发现宁静中存在的致远,黎明前蕴含的曙光!之所以从不沉默,是因为它们有着对生命的责任,有着对理想的追求,有着对正义的坚定!所以它们在咆哮,在呐喊,在呐喊声中敲醒一个个久已麻木的心的灵魂!

欣赏过作品后,我接下来想做的事就是——认识作者。

当我看过作者简历时,我对作者有个初步了解(我一向都是先要了解其人做的事,欣赏了而后再了解其人):蓝丽娜,女、畲族。中国第一位举办个人漆画展的女画家!

怀着敬仰之情,我最终找到了作者本人——蓝丽娜。她两肩飘逸的长发映衬着一张极为俊秀的面孔!体态灵玲,道骨仙风,加之白衣素裹,宛若云中仙子!尤其一双慧目,全无半点被世俗之烟熏染过的痕迹。单是仅凭这一样,我便是在尘世上有不知多少年没有见到过了。

初次交谈时也却少不了一丝尴尬。当我问起蓝老师是否在此次画展中也要展出一些国画作品时,得到的答案却让我非常惊讶,而后又不免心中有不少的惭愧。因为我刚欣赏过的每一幅作品,全部都是中国画!让我为之惊讶的是:那一幅幅在光影下,饱藏着作者内心情感与思想交织在一起的,宛如交响乐般的画面,竟然会出自水墨、丹青之下!而更让我为之惭愧的是:忘我的欣赏了这么久,居然一直以为是油画……

但惭愧之感刚涌于我的面颊时,我胸中却有一股激流强悍的冲击着我的下颚,不由口中迸出一句:“中国画没有死,他可重获新生了”!

此刻我的心情,已不再是单纯对于作者艺术上的敬佩和人格上的欣赏。而完全是一种感激!感激她为失明在暗夜处的中国画,勇敢的舞动起一只滚烫的火把,为中国画照亮一条,能够找到通往黎明的途径!

曾有言:中国画自宋代后,便无中国画了,想想不无道理。虽有笔墨技巧上的革新,但最终没有挣脱于情感、思想、人性、宇宙观、人生观上的束缚。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题材,缺乏思想性的画面,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汤换药不换”。千百年前人嚼过的东西,千百年后的人还在嚼,只不过换了口假牙罢了!

众所周知,绘画为世界七大艺术之一(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歌、舞蹈、电影)。既然绘画是艺术中的一个范畴。那么,我们就应先了解艺术是什么?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或用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讲:艺术就是情感!

而绘画既然属于艺术(当然工艺美术除外),那么其必然是不论用什么样的器材、工具、技巧,最终是要表达、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画中内容思想深邃的自然比画中思想浮浅的高。画中内容情感丰富的也自然要比画中情感单一的水平高!

也就是说那些匠味十足的,充满着故弄玄虚的笔墨,尽管天花乱坠,也不过就是一纸装饰图案罢了。它给欣赏客体起到的作用不过就是仅能满足一下眼球的转动罢了。因为它在画面之中没有蕴含过任何东西。这一点很像目前流行的相声、小品一样。让你在哈哈一乐过后,都想不起刚才为什么要乐了。

蓝丽娜的中国画则不然,她完全摆脱了中国画在对题材上的守旧,对笔墨的束缚,对色彩的单一,对作者应有的那份激情的任意低调(这一点很可恶),对于想象力的扼制!更值得称颂的是她对于艺术创作正义而勇敢的态度(这一点是我最值得敬佩的)!她的人与画都是宽广的,正如她笔下描绘的江河,在渴望光明中奔涌着生命的力量!将那一座座无形的狭隘的堤坝冲毁、冲走!在她的笔下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文化才真正的联合了!

沉静、俊秀又少言的蓝丽娜更像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因为她勇敢!她勇敢于她有在荒漠中开辟道路的理想,她有为实现理想而不屈的精神!

她让我想起鲁迅的一句话:“中国的脊梁”!

 
道教全真教龙门派二十一代传人、2009五岳祈福华山形象代言人:郑至新
2011126
 

 

不解之缘
    ──蓝丽娜的漆画之路

乔十光

    在长城脚下的怀柔城,有一位来自闽南畲乡的女画家蓝丽娜。在她简朴的新居里,看不到什么时髦的家具,更没有现代的家用电器,难怪房管站的师傅说:你的家里怎么什么东西也没有。其实,她家的四壁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画,她的心里充满着激情,满脑子都是她的艺术。

    还是在1986年,前苏联冬宫艺术博物馆和东方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中国现代漆画展”上,有一幅天真得像儿童画,朴素得像农民画一样的作品:在深沉的背景上,用蛋壳一排排重复地镶嵌着像键盘一样的白色树干,自由而有序,极富节律感,给人以很深的印象。这便是蓝丽娜的《树林》。1988年,当我在福州见她时,她还是一个温文尔雅、清秀娇弱的女孩子。《树林》便是她的第一幅漆画作品(此画荣获“中国漆画展”优秀作品奖)。

    1990年,我却意外地收到了“蓝丽娜漆画艺术展”在福建省博物馆开幕的请柬,不免大吃一惊:福建漆画家如林,首次举办个展的为什么却偏偏是个涉足漆画不久的女孩子?再者,一幅漆画的创作,往往要经年历月,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能有几十件作品问世,莫非有神相助?

    1991年,又一次使我感到意外:蓝丽娜竟把她的个展搬到了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四十幅自由活泼、富有创新锐气的漆画作品,一下子推到了首都观众面前。一些报刊称赞她是第一个在首都举办漆画个展的女画家,真是后生可畏啊!

    在蓝丽娜的作品中,我最喜欢《戏的印象》,这是装置在两个立方体上的一组八幅系列。造型、设色都非常自由,乍一看,只是形与色的交响组合,仔细看,才见戏的影子。这是半抽象化的戏,也是“漆化”的戏。1991年,这件作品在浙江美术学院举办的“’91中国西湖美术节”上荣获金奖。(这件作品在“’96中韩漆艺交流北京展”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后被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器卷。)后来,我在巴黎看到法国现代画家丢布菲的作品,非常激动,觉得很像漆画。就想到蓝丽娜的《戏的印象》。丢布菲就是以雅拙造型加上独特的制作肌理而获得世界性的声誉。

    《三角梅开了》也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它一反漆画深沉厚重的常态,在以蛋壳镶嵌而成的白色背景上,图案化了的三角梅铺天盖地,平面展开,两个女孩徜徉其中,简直是一个活泼轻快,天真烂漫的幻想世界。据作者讲,这是在作画时,朵朵三角梅飘落到漆板上引发的灵感。可见作者的童心。此画,1995年入选“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后被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画卷)。

    《畲女》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吧。红白线条组成的民族服饰,极富现代构成意味。这是畲族人民审美意识积淀而成的美的格式。在画家蓝丽娜的眼中不仅看到了它,而且还恰如其分地用银朱和蛋壳把它“翻译”成漆画。此画构图也颇具匠心:一手背后,一手置于胸前,富有变化而又极其自然,从而避免了正面人像容易出现的平板。

    蓝丽娜的好作品还很多,如《鱼》、《高原少女》、《很久很久以前》……这不能不使我们思索一个问题:蓝丽娜虽然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只习过半年不算是科班出身。虽然出生于漆艺之乡的福建,却没有跟随那位漆艺匠师学过徒,为什么却奇迹般地出了成绩?大凡成功的人都离不开朋友们的帮助,也都有本人的内在原因。每每谈及这里,她总是十分认真地说:在她人生旅途的关键时刻,总是得到朋友的帮助,好像命运之神时时关照着她一样,她在心里默默地感谢着他们。那么蓝丽娜本人的内在因素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试着去寻找答案吧。

    蓝丽娜有着虽说不算坎坷,但也决不算平坦的经历。文化大革命开始的1966年,恰恰是她读小学的年龄,她是举着语录走进小学课堂的。1976年,她又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走出中学校门,命运又使她走进了同代人上山下乡的行列。在没有受过严格的中小学教育的她,竟被任命为中学民办教师。为了教,她必须学,就这样边教边学,她以惊人的毅力补习着知识。直到后来恢复高考,才结束了下乡的命运。

    在每一个人都无法抗拒的社会环境下,由于她的“个人奋斗”而取得的这些小小收获,不仅锻炼了她的吃苦耐劳、坚毅自信的品格,也更加燃烧了她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在朋友的帮助下,她破釜沉舟,毅然辞去公职,只身来到北京,在没有进行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情况下,竟然一举考进了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民族工艺班。但谁又能料到,学习不到半年,她又不得不辍学回家。

    但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止她对艺术的一往情深,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工作起来,往往十几个小时不停笔,真是废寝忘食,像是着了魔。遇到技术问题,就去漆器工厂参观,请教师傅。失败了,磨掉重来,有的画翻工数次,历时两年之久。

    过人的才情以及艺术的机缘,也是使她成功的重要条件。蓝丽娜虽然没有受过严格的科班训练,没有学过明暗光影素描,没有受过冷暖色彩的熏陶,然而她有一颗爱艺术的心,这颗心对艺术有着特殊的敏感和直觉,有着无穷的想象力和灵感,她自信自己的眼睛对艺术形式的直觉判断,总是我行我素地去营造自己心中的世界。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比技术更为重要的素质。当蓝丽娜与艺术结缘之后,她的这种素质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

    “一团漆黑”的漆,不仅表现冷暖色彩一筹莫展,就是表现三维空间也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对于漆,不仅迷信印象派的画家不予问津,而且恪守契斯嘉柯夫素描体系的人,也是退避三舍。而蓝丽娜和漆之间,却没有这种语言障碍。可以说,,蓝丽娜的艺术首先是从漆画起步的。她一开始运用黑漆、红硃、金银、蛋壳等材料作画,就觉得合理合法,运用髹涂、罩染、研磨诸手段,也觉得天经地义,她没有先入为主的东西。如果有,那就是漆。

    与一般画家相比,蓝丽娜选择了漆;和一般漆画家相比,她保持了创作中的自由天性。从而形成了蓝丽娜特有的既区别于一般画家,也区别于其他漆画家的个人风貌。蓝丽娜勇敢地也幸运地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路。

    1996年,又给蓝丽娜带来了好运。十月在日本东京,世界漆文化会主办的“世界的漆展”,蓝丽娜的作品被邀请参加。也是十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96中韩漆艺交流北京展”,蓝丽娜的作品也被入选。经过三五年身心略为调整,锐气不减当年的蓝丽娜,下一步如何走?是“重蹈覆辙”“挖深井”继续在漆画上强化自己?还是“另起炉灶”情移别处?酷爱艺术然而生性爱变的蓝丽娜,也许会出乎大家意料的走出一条崭新的路。

    “人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话。许多有成就的画家一生也就画好了“一张画”如黄宾虹、李可染、莫地里安尼、凡高等。我认为,人到中年的蓝丽娜,应该乘胜前进,继续把“这幅画”画得更好。

    我衷心的祝愿命运之神继续降福给蓝丽娜,让她创作出更新、更美、更多的好作品。

1997
 

 

1 2 3 4 5 6

 

当前位置:蓝丽娜艺苑——名家点评——第五页

 
 
 

 

 


 

版权所有:蓝丽娜

 2005昙花贝叶草庵制作   微信:mingjing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