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城脚下的怀柔城,有一位来自闽南畲乡的女画家蓝丽娜。在她简朴的新居里,看不到什么时髦的家具,更没有现代的家用电器,难怪房管站的师傅说:你的家里怎么什么东西也没有。其实,她家的四壁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画,她的心里充满着激情,满脑子都是她的艺术。
还是在1986年,前苏联冬宫艺术博物馆和东方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中国现代漆画展”上,有一幅天真得像儿童画,朴素得像农民画一样的作品:在深沉的背景上,用蛋壳一排排重复地镶嵌着像键盘一样的白色树干,自由而有序,极富节律感,给人以很深的印象。这便是蓝丽娜的《树林》。1988年,当我在福州见她时,她还是一个温文尔雅、清秀娇弱的女孩子。《树林》便是她的第一幅漆画作品(此画荣获“中国漆画展”优秀作品奖)。
1990年,我却意外地收到了“蓝丽娜漆画艺术展”在福建省博物馆开幕的请柬,不免大吃一惊:福建漆画家如林,首次举办个展的为什么却偏偏是个涉足漆画不久的女孩子?再者,一幅漆画的创作,往往要经年历月,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能有几十件作品问世,莫非有神相助?
1991年,又一次使我感到意外:蓝丽娜竟把她的个展搬到了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四十幅自由活泼、富有创新锐气的漆画作品,一下子推到了首都观众面前。一些报刊称赞她是第一个在首都举办漆画个展的女画家,真是后生可畏啊!
在蓝丽娜的作品中,我最喜欢《戏的印象》,这是装置在两个立方体上的一组八幅系列。造型、设色都非常自由,乍一看,只是形与色的交响组合,仔细看,才见戏的影子。这是半抽象化的戏,也是“漆化”的戏。1991年,这件作品在浙江美术学院举办的“’91中国西湖美术节”上荣获金奖。(这件作品在“’96中韩漆艺交流北京展”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后被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器卷。)后来,我在巴黎看到法国现代画家丢布菲的作品,非常激动,觉得很像漆画。就想到蓝丽娜的《戏的印象》。丢布菲就是以雅拙造型加上独特的制作肌理而获得世界性的声誉。
《三角梅开了》也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它一反漆画深沉厚重的常态,在以蛋壳镶嵌而成的白色背景上,图案化了的三角梅铺天盖地,平面展开,两个女孩徜徉其中,简直是一个活泼轻快,天真烂漫的幻想世界。据作者讲,这是在作画时,朵朵三角梅飘落到漆板上引发的灵感。可见作者的童心。此画,1995年入选“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后被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画卷)。
《畲女》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吧。红白线条组成的民族服饰,极富现代构成意味。这是畲族人民审美意识积淀而成的美的格式。在画家蓝丽娜的眼中不仅看到了它,而且还恰如其分地用银朱和蛋壳把它“翻译”成漆画。此画构图也颇具匠心:一手背后,一手置于胸前,富有变化而又极其自然,从而避免了正面人像容易出现的平板。
蓝丽娜的好作品还很多,如《鱼》、《高原少女》、《很久很久以前》……这不能不使我们思索一个问题:蓝丽娜虽然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只习过半年不算是科班出身。虽然出生于漆艺之乡的福建,却没有跟随那位漆艺匠师学过徒,为什么却奇迹般地出了成绩?大凡成功的人都离不开朋友们的帮助,也都有本人的内在原因。每每谈及这里,她总是十分认真地说:在她人生旅途的关键时刻,总是得到朋友的帮助,好像命运之神时时关照着她一样,她在心里默默地感谢着他们。那么蓝丽娜本人的内在因素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试着去寻找答案吧。
蓝丽娜有着虽说不算坎坷,但也决不算平坦的经历。文化大革命开始的1966年,恰恰是她读小学的年龄,她是举着语录走进小学课堂的。1976年,她又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走出中学校门,命运又使她走进了同代人上山下乡的行列。在没有受过严格的中小学教育的她,竟被任命为中学民办教师。为了教,她必须学,就这样边教边学,她以惊人的毅力补习着知识。直到后来恢复高考,才结束了下乡的命运。
在每一个人都无法抗拒的社会环境下,由于她的“个人奋斗”而取得的这些小小收获,不仅锻炼了她的吃苦耐劳、坚毅自信的品格,也更加燃烧了她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在朋友的帮助下,她破釜沉舟,毅然辞去公职,只身来到北京,在没有进行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情况下,竟然一举考进了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民族工艺班。但谁又能料到,学习不到半年,她又不得不辍学回家。
但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止她对艺术的一往情深,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工作起来,往往十几个小时不停笔,真是废寝忘食,像是着了魔。遇到技术问题,就去漆器工厂参观,请教师傅。失败了,磨掉重来,有的画翻工数次,历时两年之久。
过人的才情以及艺术的机缘,也是使她成功的重要条件。蓝丽娜虽然没有受过严格的科班训练,没有学过明暗光影素描,没有受过冷暖色彩的熏陶,然而她有一颗爱艺术的心,这颗心对艺术有着特殊的敏感和直觉,有着无穷的想象力和灵感,她自信自己的眼睛对艺术形式的直觉判断,总是我行我素地去营造自己心中的世界。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比技术更为重要的素质。当蓝丽娜与艺术结缘之后,她的这种素质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
“一团漆黑”的漆,不仅表现冷暖色彩一筹莫展,就是表现三维空间也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对于漆,不仅迷信印象派的画家不予问津,而且恪守契斯嘉柯夫素描体系的人,也是退避三舍。而蓝丽娜和漆之间,却没有这种语言障碍。可以说,,蓝丽娜的艺术首先是从漆画起步的。她一开始运用黑漆、红硃、金银、蛋壳等材料作画,就觉得合理合法,运用髹涂、罩染、研磨诸手段,也觉得天经地义,她没有先入为主的东西。如果有,那就是漆。
与一般画家相比,蓝丽娜选择了漆;和一般漆画家相比,她保持了创作中的自由天性。从而形成了蓝丽娜特有的既区别于一般画家,也区别于其他漆画家的个人风貌。蓝丽娜勇敢地也幸运地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路。
1996年,又给蓝丽娜带来了好运。十月在日本东京,世界漆文化会主办的“世界的漆展”,蓝丽娜的作品被邀请参加。也是十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96中韩漆艺交流北京展”,蓝丽娜的作品也被入选。经过三五年身心略为调整,锐气不减当年的蓝丽娜,下一步如何走?是“重蹈覆辙”“挖深井”继续在漆画上强化自己?还是“另起炉灶”情移别处?酷爱艺术然而生性爱变的蓝丽娜,也许会出乎大家意料的走出一条崭新的路。
“人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话。许多有成就的画家一生也就画好了“一张画”如黄宾虹、李可染、莫地里安尼、凡高等。我认为,人到中年的蓝丽娜,应该乘胜前进,继续把“这幅画”画得更好。
我衷心的祝愿命运之神继续降福给蓝丽娜,让她创作出更新、更美、更多的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