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廷珍简介

    蓝廷珍(1663-1729),字荆璞。为蓝理堂侄孙,以军功提任定海营把总,后任温州镇标中营游击,被誉为“闽浙第一良将”。康熙五十八年春,任澎湖副将,夏秋间又改授为南澳总兵。康熙六十年夏天,台湾爆发朱一贵起义,蓝廷珍奉命入台平乱,战功显赫,被康熙帝授予“平台大将军”,任闽台水陆提督。平台后,蓝廷珍针对朝廷制定的划界迁民政策,提出对台湾百姓采取教化的办法,鼓励百姓开拓荒地,使地尽其利,人尽其力。同时,推行保甲、团练等制度。对台湾的社会安定,防止外敌侵犯,为台湾的治理和开发作出重大贡献,影响深远。雍正帝誉其为“治台名将”,擢升其为福建水师提督,赐提督府一座,正门对联曰:“复鹿耳以崇朝韬略奚似管乐,定东都于七日戎机可比孙吴。

    蓝廷珍少年时不甘于穷困,不远千里投奔已在浙江定海任总兵的族祖蓝理麾下,深得蓝理信任。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升任定海营把总,又升磐石守备,温州镇左标营,在温州期间,勤于巡逻.多次在南鹿海面上捕获贼船,威名日盛,满保巡视瑞安,恰逢蓝廷珍斩贼九十几人,为之奏闻,晋升为澎湖副将,又擢南澳总兵。康熙六十年,台湾朱一贵起义,仅几天就几乎占领全岛。满保即保举蓝廷珍总统水陆大军平定,蓝廷珍率部从鹿耳门登陆,经七天征战,俘获朱一贵,平定全岛,不久,施世骠病逝,蓝廷珍奉令署理提督之职,留台处理善后事务。

    台湾平定后,蓝廷珍针对当时制定的划界迁民政策,多次给满保写信,认为:把山地划为弃土,几万户人如何安置;搬迁耗资数万,官无从开支,民无济于事;移民必先耗资开路;一千五百里界墙界壕堑,劳民伤财,恐激起民变;刚经历了兵乱的百姓,再不堪动荡之苦,一旦迁移,恐不愿坐以待毙。再者如划界迁民,也将断绝军需的来源。他主张对台湾百姓采取教化的办法,鼓励开拓,使地尽其利,人尽其力。蓝廷珍的意见,被满保全部接受,并根据他的主张,在诸罗辖地,划虎尾溪以北至大甲溪,增设彰化县,溪北至鸡笼,设淡水厅以理“番”。之后,蓝廷珍又上书阻止了台湾总兵移镇澎湖的计划。

    治台期间,蓝廷珍实行保甲制度,设立大乡总和乡长,为使防务更加完备,实行团练制度,同时允许县丞、巡检各编练乡壮300名,以补兵源不足,这些兵员,有事则从军,无事则分散为民,乡自为守,人自为兵,对台湾的社会安定,防止外敌侵犯,开拓和发展台湾的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雍正元年,蓝廷珍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雍正八年,死于任上,赠太子少保,谥襄毅,赐祭葬。墓葬位于漳浦县城东面的火烧埔,(现鹿溪糖厂后,1958年被掘),墓志为四片黑页岩组成一盒,用小揩阴刻,曾被县文化馆收藏,可惜的十年浩劫中失落。

    蓝廷珍故居于清康熙雍正间建造,也是其孙蓝元枚的故居,位于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族乡顶坛村新城自然村,府第始建于康熙末年,雍正五年落成,规模庞大,布局严谨。建筑群面向东,通面宽5米,纵深86米,占地约6.5亩。对称的建筑群纵向五落,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堂、后堂、主楼与后厢。左右两厢为护厝,以“过水廊”相连,构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四周建筑犹如城墙环绕,有院城之称,因为与赵家堡,诒安堡相邻,故俗称“新城”。蓝廷珍府第采用闽南地区传统的建筑群落模式,同时又是集同时代闽南地区府第建筑之大成,是闽南地区官家府第的杰作。又是府第建筑和军事防御建筑完美结合的典范,其规模宏大,布局对称,构思巧妙,工艺手段多样,木雕,石雕等建筑结构反映了闽南地区当时的建筑艺术最高水平。列为福建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版权所有:蓝丽娜

 2005昙花贝叶草庵制作   微信:mingjing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