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有两幅名为《天津图》的杨柳青年画。我对其中一张尤感兴趣,印象久久不能抹去。
年画画的是19世纪70年代旧天津城南的一部分,前景建筑物为海光寺。海光寺在天津城南三里,原名普陀寺,说为康熙四十五年(1706)天津总兵蓝理所建,请诗僧成衡为住持。据说蓝理还是清代在天津地区推行水田的第一人。蓝理,字义甫,福建漳浦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调天津总兵。他生于南方,见京城附近产米无多,而天津放眼一望都是平原,认为可以开河引水来种植水稻。因而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十一月上书朝廷,奏请于天津等处开垦水田。在经营过程中,蓝理遇到不少困难。开辟水田,就要大力疏通渠道。当时在水田区域内,尚有不少坟墓。蓝理的母亲
“深恐沟渠为塚墓患”,心情不畅。蓝理遂“亲阅郊原,而塚墓无患”。蓝理推行水田获得了初步的成绩,康熙听到这个情况也非常高兴,遂把这部分土地赐给蓝理,并“锡名蓝田为世业”。从此,天津城外这一大片土地就叫做“蓝田”,并一直沿袭到清末。年画海光寺周围大片的水田就是“蓝田”。
画中,天津城南门及南城墙掩映于千万户烟尘之中。看海光寺以东标为“卢家庄”,查阅《天津市地名志·和平区》有芦庄子,“泛指原天津城南洼一带,芦苇丛生”,为沼泽地。是否“卢家庄”就是“芦庄子”,还需进一步考证。东面远处有一条大道,名曰“海大道”,是从海河马家口通往大沽海口的大道,今大沽路是其一部分。隔一条路标为“梁家园”,今大营门一带,今南京路与台儿庄路交口尚存梁家园闸。
年画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海光寺后部高耸的烟囱厂房,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海光寺西局。1867年,清政府在海光寺开设“天津机器局(西局)”,这是我国北方最早出现的具有现代规模的机械工厂,也是当时清军新式军火的总汇之处。分设铸铁厂、锤铁厂、锯木厂、洋枪厂,试制出镪水、水雷、雷管等。新设的机器厂,自行制造车、刨、钻等机床。全厂“每日卯正上工,酉初停息,由气机管放气为号,响声遥闻数里”。该局于光绪六年(1880)制造出类似潜艇的水底机船。据海军史专家称,当时世界上潜艇研制刚刚成功,海光寺局即能成功仿造,实属非常之举。
年画海光寺之南之东有壕墙、壕沟。据史书记载,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派统兵大臣、亲王僧格林沁来天津加强海口防御。咸丰九年(1859)其上奏云:“待集兵船,乘我不备,突然内犯,大不可不严加防范!”在以后的奏折中说:“天津为紧要重地,亟应设法严防。揆之地势,亦应附城一带挑挖重濠,筑立土城,将四门关厢,圈入重濠,设有警动,守濠即守城,较为得力。”咸丰十年(1860)春,开工挑挖壕沟,以挑挖的土来作墙子,然后设门,当时围墙中间设了六个“营门”。据清同治九年(1870)《续天津县志》记载:“筑建濠墙,距城里余至五六里不等,营门凡十一(另说十二个)。东沈家庄,东北锦衣卫桥、窑洼,北玉皇庙,西北佟家楼、校军场,西善庆庵、三官庙,南海光寺,东南梁家园、行宫。围长共三十六里,濠如之。”年画中东面有营门,即海光门。
杨柳青年画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将19世纪70年代的海光寺凝聚在一幅年画之中,留住了历史,实在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