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氏祖庙种玉堂

 种玉堂坐落在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石椅村,是漳浦蓝氏也是台湾漳浦蓝氏宗亲的总祖祠。种玉堂种玉蓝田之义,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66年)。经过历次修建、扩建,今日的种玉堂建筑面积541平方米,由门厅、天井、庑廊、正堂、两边厢房组成;正堂面阔5间,深3间,九架梁加前柱廊,抬梁式结构,花岗石圆柱,鼓形柱础;明间开大门,次间开小门,大门两侧立青石旋纹门鼓,木镂花雌虎窗。正堂悬一草书字,有康熙帝御书之说。祠前有占地222平方米的铺石大埕,有旗杆石二组,埕前原来有7口圆形池塘,称七星潭,祠后的小石山上,也有2口水塘,因状如日月,称为日月潭。

    种玉堂《蓝氏族谱》记载:漳浦蓝氏属炎帝世系,炎帝传至十世榆罔,有熊国君进贡绣蓝一株,此时正值后宫降生一子,便赐以为姓,名曰昌奇。元末,蓝昌奇的130世后裔蓝邦献任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县令。蓝邦献育有三子,长子蓝元晦,二子蓝仲晦,三子蓝季晦。明初,蓝邦献与长子蓝元晦迁居漳浦县镇海卫霞美乡(今漳浦县前亭镇庄厝村),次子蓝仲晦分居福州,三子蓝季晦分居莆田。蓝元晦随父到漳浦定居后,也生有三子,长子蓝庆福,分居漳浦张坑(即今赤岭乡),为漳浦蓝姓种玉堂开基祖,次子蓝庆禄分居今龙海市隆教乡,三子蓝庆寿则分居广东大埔县湖寮镇。

两岸同根同系

 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至明末年间,漳浦种玉堂蓝姓已繁衍成一个大家族。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种玉堂蓝姓不但从赤岭扩展至湖西,更有一批人或随军或与人结伴渡海到台湾。其中,较大规模的迁台有4次:第一次是明朝末年,一批蓝姓反清志士跟随郑成功到台湾,当时在郑成功的军队中就有蓝凤、蓝登、蓝衍等一批蓝姓将军。他们在跟随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后,便屯兵台湾垦荒种粮。为表示对祖先和故土的纪念,他们特将垦荒所在地命名为樟普寮,即取自漳浦的谐音。如今在台湾还有3处:一处是南投市的凤山里;一处是嘉义县梅山乡安靖村;还有一处是彰化县社头乡。第二次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靖海将军施琅奉朝廷之命,在平定郑克爽时,以蓝理为先锋。第三次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在平定朱一贵时,以蓝廷珍为提督;第三次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平定林爽文时,以蓝元枚为提督。在3次平定台湾时,每次都有一批蓝姓族亲随军到台湾。其中一大部分参战的蓝姓将士,看到台湾土地肥沃,雨量充沛,人口稀少,且土地大量荒芜,在战后便主动留在台湾。据台湾里港蓝姓族长蓝家芳介绍:早在蓝廷珍平台时,其部下蓝姓兵士有百余人不愿意回大陆,便在此地落籍。随后,这些留居台湾的拓荒者在每次回乡探亲时,也有再组织宗亲到台湾开发。

    就这样,在台湾的种玉堂蓝姓聚族而居,生息繁衍,不断扩展。其中,单是列为蓝鼎元后裔的,至今就数以万计。据《台湾姓氏研究·蓝氏姓考》记载:清代,蓝氏族人渡海来台者以福建漳浦为最众。……康熙末年,蓝鼎元后裔定居在今之屏东里港,后裔繁盛,为当地望族。雍正四年,其族人蓝仲,入垦今屏东东港。乾隆年间,蓝爱入垦今台南东山;蓝寒入垦今之南投镇;蓝承开、蓝略兄弟入垦今之苗栗竹南;蓝欢入垦今之新竹;蓝宗、蓝员入垦今之桃园市;蓝正入垦今之桃园大溪;蓝引入垦今之台北市湖区,其长子蓝士员仍居内湖,其次子蓝悦、三子蓝星后移居宜芝之罗东。嘉庆年间,蓝仕元迁居今之台南市;蓝杰入垦今之桃园中堤;蓝敕入垦今台北之双溪;蓝令入垦今之罗东。

    如今,在台湾,蓝姓宗亲已有5.6万多人,他们分别居住在台北、高雄、宜兰、屏东、南投、桃园、金门、新竹等9个县市。这些蓝姓宗亲,大部分属漳浦种玉堂蓝氏的后裔。

蓝氏人才辈出

    “种玉堂”蓝氏人才辈出,史上素有“蓝氏多将才”、“五代一品”的盛誉。特别是从清朝起,“种玉堂”蓝氏家族先后涌现出数十名文武将官。特别是被台湾文献委员会列为对台湾早期开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蓝理、蓝廷珍、蓝鼎元,被称为“蓝氏三杰”,他们对祖国的统一,台湾早期开发、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蓝理(16491720年),系种玉堂蓝氏第十三世。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蓝理任右营游击,率领福建水师先锋舰队征战台湾郑氏军队。在攻打澎湖的战斗中,蓝理的肚子被炮弹炸破,在肠子都流出来的情况下,仍带领士兵勇敢作战。澎湖一战,郑军归顺,国家实现统一,蓝理为平定台湾立下赫赫战功。为表彰他的功绩,康熙帝两次为蓝理题写御榜文:所向无敌勇壮简易。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帝在召见蓝理时,仍念念不忘他拖肠血战之功,还关心地察看他肚子的伤处。在蓝理死后,康熙帝特赐联:铜柱海疆曾著绩,铁衣戎略夙知名。蓝廷珍(16631729年),种玉堂蓝氏第十五世。曾任澎湖副将,在台湾提督施世骠亡故后,蓝廷珍奉令暂理提督印务,驻台处理善后事务。治台期间,他针对朝廷制定的划界迁民政策,提出对台湾百姓采取教化的办法,鼓励百姓开拓荒地,使地尽其利,人尽其力。同时,推行保甲、团练等制度。对台湾的社会安定,防止外敌侵犯,为台湾的治理和开发作出重大贡献。是清初定策经略台湾的功臣。蓝鼎元(16801733年),种玉堂蓝氏第十五世。任蓝廷珍军师,写下著名的平海之策《论镇守南澳事宜》和对台湾地理、社会情况资料及治台建议的《东征集》、《平台纪略》、《治台十策》。系统地向朝廷提出恢复官庄、招佃拓荒、宽田赋、弄番地等,为平台、治台、兴台作出卓越的贡献。清雍正帝誉其为筹台宗匠,清乾隆帝看了他的《东征集》后说:不愧为筹台宗匠,治台宗匠。在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中记载:蓝鼎元著《平台纪略》,其言多有可采。他的著作一大部分被收入《四库全书》。

    蓝氏三杰外,还有在清乾隆年间任台湾提督的蓝元枚及蓝诚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台湾最近解密的档案中,记载有在抗日战争末期,蓝鼎元的第9代孙女蓝敏在闻知盟军准备将台湾作为与日本军队进行决战的主战场的信息后,即只身北上到四川求见当时国民党要员戴笠,请求他做美国人的工作,不要将台湾作为与日决战的主战场。盟军最后真的没有将台湾选择为与日决战的主战场。这其中是不是蓝敏一人所为,档案中没有记载。但蓝敏请求戴笠一事是真的,盟军没有将台湾选择为与日决战的主战场也是真的,台湾避免了一场因此而带来的大破坏也是真的。

 

 

 

 

 

 

 

 


 

版权所有:蓝丽娜

 2005昙花贝叶草庵制作   微信:mingjing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