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者,蓝理开垦之田也。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 蓝理任天津总兵,他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在距天津城南门三里以外建了个普陀寺,並请僧人湘南做主持,把庙南的大片低洼荒地划为庙产。后來康熙五十八年时康熙皇帝到了普陀寺御笔写下“海光寺”的匾额,普陀寺从此就更名为海光寺了。
蓝理是福建人,他把这片低洼荒地开垦成二百多顷稻田,自贺家口开渠引海河水进行灌溉,安置了浙闽农民数十家来耕种,当时人号“小江南”。起初他母亲担心挖沟渠会不会浸泡了别人的冢墓,蓝理又实地考查亲阅郊原,确认对冢墓无患,他母亲才放了心。后人为了纪念蓝理之功,称之为“蓝田”。而所开挖的这条河道,已具有贺家口引河的雏形,但并不完整,也没有命名。
据《续天津县志》卷七所载:“贺家口至佟家楼引河共长八百二十三丈,又接挖至八里台长五百十三丈。乾隆五年海河叠道案内开挖”。这里讲的乾隆五年开挖,是将贺家口引河自八里台至贺家口全线贯通。
贺家口引河位于蓝田之南,东起海河岸边之贺家口,西至卫津河处之八里台。贺家口有海河叠道,为通往咸水沽、葛诂、大沽之要道,此处开有一门供出入,因位于蓝田东南末端故称东南梢门;八里台处则为通往小站、静海之要道,亦开有一门供出入,因在蓝田西南末端就叫西南梢门。从现在的地图上看,东南梢门并不在东南末端,这又为何呢?这是因为贺家口原来临近海河,1902海河在此裁弯取直,将挂甲寺从河东裁到河西,海河东移所致。
蓝田究竟面积多大?那时自海光寺往南至贺家口,东至海河叠道西至卫津河这块地均为荒地,其中开垦成稻田的部分是蓝田,海光寺住持湘南曾编写过《海光寺志》,书中“言城南开垦事甚详”,惜此书已失传,故蓝田具体的四致不清,《续天津县志》中写:“蓝理开围田于城南,河渠圩岸周数十里”,可见面积极大。 |